联系电话
0755-82047686
吕梁:严禁“有偿补课和违规征订教料及有偿代购问题”管理制度
为确保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得到合理减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按照中央、省、市有关部门要求,对教师进行有偿补课和征订教辅资料行为作如下规定:
五、严禁在职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发现以上问题后学校要第一时间做出详细的调查核实,责令停止相关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退还全部款项,消除有关影响。通过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停职检查等组织解决方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处置。
对违规行为严重程度的,由学校正式报请教体局,教体局将依据教师管理有关文件规定,予以本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不合格;取消其评优评先、评聘职称、评选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等资格;对已经取得了职称的,实行“高职低聘”,在其后三年中予以降职聘用;对已经评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名师等称号的,取消其称号等办法进行处置。
对情节很严重、社会影响较大的,教体局将会同县教体局纪检监察组进行立案调查,严肃查处,该通报的通报,该追责的追责,对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具有管辖权限的相关单位或部门。
为切实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特制定本办法。
实行校长负责制,由各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重点做好食堂管理,保证校园食品安全,组织和管理学生就餐。建立健全覆盖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抓好食堂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与管理,规范食堂经营;建立健全学生营养档案,做好基础数据的采集、上报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建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确定招标采购、配餐食谱和日常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学校校长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负直接责任,其他负责人对相关工作负相关责任。
各学校根据地域特点,按照安全、营养、卫生的标准,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当地学生的供餐内容。
(一)供餐形式。以完整的午餐(热食)为主。尚未提供完整午餐的学校,须不断改善供餐条件,逐步实现完整午餐。当前不具备食堂供餐学校实行课间加餐。
(二)供餐食品。所供食品必须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营养要求,确保食品新鲜安全。供餐食品应以提供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为主,不得以保健品、含乳饮料等替代。
(三)供餐食谱。主动联络卫健部门,结合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和食物供应情况,科学制定带量食谱,做到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四)科学指导营养供餐。各学校应根据制定的带量食谱,选择肉、蛋、奶和其他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作为主要供餐内容,保证学生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
改善学校食堂就餐条件。加强食堂建设及饮水、电力设施改造,厨具、餐具、清洗消毒、设备配置等基础条件的改善。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利用闲置校舍改造食堂、配备相关设施设备,为学生就餐提供基本条件。重视学校食堂管理。
(一)主动联络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学校食堂工作的指导。在考核学校工作时,将食堂管理作为重要指标。
(二)学校加强对食堂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建立健全覆盖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充分发挥膳食委员会在配餐食谱、食堂管理和检查评议等方面的作用。
(三)学校食堂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按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原则,按照营养餐餐费标准执行。
(一)学校食堂实行专账核算。要加强收支管理、成本核算和票据管理,加强内控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三)学校食堂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膳食委员会的监督。学校食堂每学期期末应将食堂收支情况全面结算,结果向学校师生和家长公开,同时报送县教体局备案。
资金拨付。将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纳入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支付。
资金使用。中央专项资金要全额用于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学生用餐,不得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
资金监管。主动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将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监管,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结合现有学籍管理平台,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的要求,建立营养膳食补助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数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严防套取、冒领资金。
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专门人员负责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工作。
应坚持安全第一、稳步推进的原则,主动接受卫健、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对学校供餐条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凡供餐条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要求的学校,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学校食堂必须依法经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范食品采购、贮存、加工、留样、配送等环节的管理。
(一)食品采购。建立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招标制度,凡进入营养改善计划的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要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统采分签、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建立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供货商评议制度,不得采购不合格食品。规范进货食品台账。
(二)食品贮存。食品贮存场所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配备必要的食品储藏保鲜设施;建立健全食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和库存盘点制度;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安全管理;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
(三)食品烹饪。需要熟制烹饪的食品应烧熟煮透,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四)食品留样。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必须按规定留样。实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学校负责人应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营养供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五)食品安全培训。要定期组织食品安全培训,增强学校和涉及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供货商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
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逐级逐校制订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细化事故信息报告、人员救治、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工作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各校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促进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要建立问责制度,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办法,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
(一)各校对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做自我监督检查。教育部门要把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定期督导;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自我审计监督;
(三)组织相关部门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点督查及专项检查。
(四)各级人民政府要主动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接受监督。
(五)成立学生、家长、教师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共同组成的监督小组,设置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的供货商是否通过公开对外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统采分签等方式确定,程序是否合规合法。
6.是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是否及时有效处理,相关学校和人员责任是否追究到位。
2.是否专款专用,是不是真的存在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套取、虚报、冒领等问题。
6.食堂聘用人员工资、设施设备购置等费用是否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是否挤占学校公用经费。
3.成立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有必要的办公条件。
Copyright © 2021 环球国际app手机版下载_HQ66下载链接苹果 粤ICP备18114442号